與沈祖堯亦師亦友30年 陳家亮盼成不一樣的院長醫生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17/09/08 13:34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6:22

分享:

分享:

披上白袍,每天和時間搏鬥搶救病人是醫生的日常,但這位醫生有點不一樣。現時所有進入香港中文大學的醫科生都上過他的課。他師從沈祖堯30年,合力以科研及早發現癌症,成就全球首屈一指的腸胃科團隊。他,是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。

「改變」一詞,陳家亮說了很多遍,從改變病人、學生的生命到改變世界,都是他的渴想。

如果我可以教出10個徒弟,每個醫好1000人,不就能改變1萬個人的生命?我想成為一個不一樣的醫生,為世界帶來一點改變。

他說得很認真。

盼改變病人的生命

陳家亮個子很高,穿上貼身西裝,外表官仔骨骨。回到年少時,他不過是一個屋村出身的窮小子。他從前患有小兒濕疹,想看醫生,便要凌晨4時起床,排隊等看街症,等足7小時,只為見醫生短短10分鐘。

小時候覺得醫生好神聖,好想力爭上游,做醫生。 

當年陳家亮以一級榮譽畢業,畢業時獲「外科金牌」稱號。(相片由受訪者提供。)

從前他只是一心想擺脫貧窮,從醫後卻慢慢尋覓到這份職業的真正價值。畢竟沒有人想病,沒有人想窮,但窮困與疾病,偏偏總是纏在一起。

勞動階層,生活習慣不健康,很易生病。如果可以幫一些無能力的人重拾健康,讓他們選擇自己想過的人生,是一種很大的祝福。

有晚凌晨1時,一個患嚴重關節退化、70多歲的婆婆突然嘔大量鮮血,陳家亮見狀,即時做內鏡手術止血。婆婆當時胃部潰瘍,鮮血如噴泉般湧出,如果沒有止血,做手術都回天乏術。

一剎那當機立斷的決定,救了婆婆一命。婆婆來自基層,但每年的中秋、端午、農曆新年都會摺紙燈籠、紙蛋糕給陳家亮,以表感激之情。

陳家亮發現,醫生的一言一行,原來病人真的會記一世。不願基層患者被疾病折磨,無錢無藥醫,成為了他30多年來一直留在公營機構工作的原因。

與沈校長亦師亦友30年

救治生命,爭分奪秒,陳家亮問自己,到底想做一個怎麼的醫生?應該如何長遠改變病人的生命?他找到的答案,是科研。

醫學生三年級時,他初次遇到生命中的啟蒙導師──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。他形容,沈祖堯當時年青積極,無私地為病人看症。最深刻的是,兩人都盼望在腸胃科做科研,預防疾病,為世界帶來改變。

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是他的啟蒙導師。(相片由受訪者提供。)

不過,最初的腸胃科雖則說是團隊,但其實只有他和沈祖堯兩個人做科研,其他部門都是人強馬壯。

我當年是外科金牌,別人都說揀這科一片光明,但我的熱誠卻在腸胃科。

在他眼中,腸胃科是內科中的專科,既要推理,也牽涉外科,比如做內視鏡手術切除早期癌腫瘤,加上很多腸胃敏感問題與情緒有關,間中亦需充當心理醫生。

經數據分析,他們發現,80年代中開始,大腸癌患者數目的上升速度比其他癌症快得多,於是決心研發能發現早期大腸癌的方法。原因很簡單:

我們不想遲了。

大腸癌多由不起眼的瘜肉引發而成,其潛伏期長達5至10年。如沒有及早診斷,發現時癌症已屬晚期。就這樣,他們1999年開始向政府提議為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,又頻頻向屋村醫生講述大腸癌情況。 陳家亮笑著憶述:

當時我有我講,他們照食點心。這是一個缺乏資源、不入流的研究項目。

處處碰壁,他們惟有自籌研究經費,開始時更要自掏腰包,幾經辛苦在1萬名沙田及大埔區居民身上進行第一期的大腸癌篩查計劃。近20年的默默耕耘,他們成功在血液、糞便、DNA及細菌中發現癌細胞標誌物,在大腸出血前預先診斷大腸癌及腸內瘜肉,及早醫治。多年努力,團隊已成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科研團隊。 

現時,大腸癌是香港「頭號癌症」,發病率高達16.8%。他們救了的人,實無法估量。

身教最重要

陳家亮是一個很謙虛的人。問他是否覺得自己是好醫生,他輕輕笑說:「我不想成為一個壞榜樣。」他從前做見習醫生時,下午1時,一位50多歲的病人,突然嘔了兩湯碗血,衣衫都被血沾濕,其後更不醒人事。他致電上司求救,上司說了一句讓他畢生難忘的話:

我食緊飯,你唔好畀佢死。

病人最後還是因肝硬化離世,而當年發生的事,那位上司醫生當然忘記了。陳家亮卻銘記於心:醫生不是偉人、聖人,別說甚麼大道理,身教才是最重要。

旁人眼中,醫生是天之驕子,陳家亮更擁有驕人的科研成就,但對他來說,最重要是「常以為不足」。

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後,他同時兼顧看症及教學。(相片由受訪者提供。)

成為中大的「院長醫生」

2013年1月1日,陳家亮再次突破界限,以校友身份成為中大的「院長醫生」,最想回答的仍是同一條問題:

如何為世界帶來改變?你一生可以醫好幾多個病人?

他盼望自己能以生命影響生命,栽培更多仁心仁術的醫生,從而幫助更多病者。他曾幫助一名醫科轉系生轉移學分,同學眼泛淚光地說謝謝。他想:「其實我只是做了很少事。我希望她有朝一日成為大醫生,即使位高權重,仍要懷初心幫助更多病人。」

陳家亮自言,學醫初期,滿腔熱血,要拯救生命、醫治奇難雜症;從醫後,曾目睹病人在手術台上死亡,在疾病中痛苦掙扎,始意會到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:

生命不是由我們掌管,你愈認識生命,就愈覺它既寶貴又脆弱。

醫生要學知識、技術,也要學做人。陳家亮洞悉生命的脆弱,卻學懂謙虛;他本來輸在人生起跑線上,卻學懂幫助更多困頓的病人。

平凡人生嘛,不就是應該如他一樣,設法尋找那一丁點不一樣嗎?

【延伸閱讀】 走進醫院中的孤島 紓緩科醫生:不願末期病人獨行

【延伸閱讀】 不被醫院困住的外科醫生 16年闖16個戰地貧國

撰文 : TOPick記者 劉芷盈